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明北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姜氏
鄜之内部人
性质朴。
有操守。
然于竺坟鲁诰。
无所治习。
而人知向慕。
坊州
一日偶见光发西南山谷间。
从得石趺一于涧底。
且远望其旁。
有卧石如像者。
土掩其半。
就掘之则固像也。
虽相好完美。
而色正黑。
自踵至顶。
高馀三丈。
即率众扶举。
莫能胜。
武帝已崩。
元嗣历。
明因秉炉祝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
希现威灵。
得遂其愿。
俄像起行。
径趋石趺。
卓然而立。
见者骇叹。
有司以其事闻。
上大喜为复教。
仍改年为大象。
以纪其瑞。
诏复以其地构寺。
额大像。
获居之。
又若徐州吴寺之太子思惟像。
京师崇义寺之石影像。
襄阳金像寺之丈六无量寿像。
荆州长沙寺像。
高齐定州之观音像。
及高王经
襄阳弥天释所铸之金像。
扬都长干寺之育王像。
梁祖所事等身金银二像。
僧护石像。
皆灵验莫测。
兹因略述。
以晓流俗 太子思惟像者。
盖以其状言也。
沙门法显东晋时
游历西。
域。
会有微疾。
心思乡里粳稻饭。
投一伽蓝。
主人款遇殊勤至。
为敕沙弥
取粳饭以进。
顾沙弥
踵血犹湿。
云顷往彭城吴苍鹰家分卫。
而犬啮之。
始寤其瞬息数万里。
岂亦常僧可能哉。
后东还。
访苍鹰于彭城
入门见血涂阖上。
问之则曰。
某年月日尝有僧。
乞食至此。
而犬啮之尔。
计其年月。
不小误。
谓苍鹰曰。
此罗汉圣僧血。
谨护之勿去也。
于是苍鹰。
即其宅创寺。
以忏咎。
求像于扬都
方济江。
舟倾侧欲覆。
忽有二骨长丈许。
随流腾入舟中。
遂济无挠。
及岸视之。
则龙齿也。
卒输之官府。
未几。
苍鹰获像于婆罗门僧。
初苍鹰偶憩林树间。
僧持像至云。
欲施徐州吴苍鹰供养也。
苍鹰曰。
我身是也。
僧忻然付之。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 石影像者。
石崇一尺。
径六寸。
紫色八觚。
内外映彻。
而如来菩萨。
浮图伽蓝。
天人山海。
帐盖床座。
三涂苦趣。
变现不一。
或前后相类。
或每楞不同。
隐显靡恒。
岂得而槩论哉。
梁大清中。
天竺沙门
奉以入贡。
会侯景之乱。
置之庐山西林寺像顶而去。
隋开皇十年
炀帝晋王镇淮海。
遣使王延寿
取之。
王宝玩特甚。
遇有他役。
则函之以自随。
入登储贰
藏于曲池日严寺。
非外人所得瞻睹也。
武德七年
归崇义寺。
贞观六年
诏入内。
无量寿像者。
东晋沙门道安
宁康三年。
八月八日造。
明年季冬
严饰既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而像独步趋万山。
率众迎还其寺。
而夕复出。
住寺外。
梁普通三年
诏于建兴苑。
铸金铜趺。
以承之。
高六尺。
广一丈。
刘孝仪制赞立碑 长沙寺像者。
晋太元间
现于城北。
高七尺。
光相奇特。
人有遇其夜行者。
谓非类。
以刀击之。
且视则像有刀痕。
梁祖命使。
迎以供养讫。
三日送同泰寺
后寺被火。
堂塔并尽。
唯像居殿中岿然 定州像者。
元魏敬德
防州人也。
居家事观音像谨。
天平中
应募定州
为劫盗所妄指。
逮系京狱。
困拷掠诬伏。
且即刑。
敬德夜坐狱中。
泣誓曰。
被枉如此。
当是曩宿枉他所致尔。
今幸偿毕。
则愿代受一切众生。
枉屈祸也。
既而假寐。
一沙门见梦曰。
观音救生
皆诸佛名。
卿能诵满千过者。
免死厄。
复教诵数过。
敬德既寤。
无所遗忘。
竟诵不辍口。
满百过。
顷焉牵赴市。
且行且诵。
仅千过。
而刑者三折其刀。
至三易刀。
肤体无小损。
丞相欢闻而异之。
遽奏免其罪。
诏传其于世。
敬德既归防。
徐视其像。
则项上三刀痕故在也。
敬德大感恸 襄阳金像者。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比丘道安
襄阳西郭。
造丈八金像。
此像更三周甲子。
越百八十年。
而后灭。
此记书之像腋下。
倒垂衣褶中。
周武建德三年。
甲午之岁。
开府长孙哲。
荆州
太原王乘副之。
哲性凶暴。
甫视事。
先令毁像。
众进谏则愈益怒。
胥卒奔走从命。
谩以绳系像颈。
率百馀人挽之。
像屹立不动。
哲谓其弗力。
杖监者百。
复挽如故。
犹不动。
乃益人至五百。
始踣。
声震地撼。
人物骇慄。
哲独喜跃不自胜。
亟命镕冶。
唱快。
遽驰马。
往报太原公
忽堕马。
伤败肢骨。
失音直视。
至夜而卒。
验其所记年月。
若合符节。
则世相定业之说当矣 长干寺育王像者。
光趺身相。
祥瑞通感。
具如前传。
亢阳之岁。
必驾御辇。
迎像入宫。
上加油帔前导罗盖。
僧众从后。
初虽炎赫。
像至中途。
则每霶𩃰霢霂。
生物濡洽矣。
国家所赖。
以有年也。
陈祯明中
像忽西向。
直月监堂。
屡移向南。
晨起视之。
复西向。
事闻。
诏迎入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是像戴七宝冠。
珠玉饰之。
重约百斤。
复以锦冒加其上。
翌旦则冠挂像手。
而冒犹覆顶也。
上使为戴冠覆冒。
如常时。
因膜拜以祷之曰。
苟国家有不祥者。
宜再脱冠。
明起视之复然。
隋开皇九年陈亡。
诏致像大内供养。
上对之。
每不敢坐。
盖以像立故也。
久之诏曰。
朕年老。
不堪久立侍像。
其今有司造坐佛。
如育王像者。
送本像于兴善寺供养。
像伟特。
所在莫能容。
移置北面以图迁奉。
日像则南面。
或疑人所为者。
乃刹之北面。
而扄鐍其户。
且视之。
像面南如昨。
众惧皆礼谢 梁祖等身金银二像者。
奉之重云殿。
晨夕礼敬者五十年。
侯景之篡。
太尉王僧辨既诛
谋迎贞阳侯渊明于齐而立之。
犹豫未定。
僧辨使女婿杜龛
宿卫宫阙。
性贪悍。
欲毁二像。
铸金银铤。
初殿周匝为阁道。
号三休阁
而像顶正出阁上。
遣数十人。
登阁镵像顶。
像并回顾。
众惊悚。
皆默瘖昏醉。
随遍身青肿。
如见击状。
号呼数日
创烂而死。
陈有江南武帝昉徂落。
临川王茜
入承大统
方治葬具。
造辒辌车。
时以国用窘乏。
诏取像殿宝帐。
珩佩珠玉。
以充给之有司部集人力将事屏撤。
而云气滃郁。
拥殿内外交暗。
其馀方所
霁景朗。
观者四合。
竞骇其异。
而雨注电射。
烟焰歘涨。
众见殿像腾举。
高薄霄汉。
渐远渐微。
焂然而没。
顷之云敛雨过。
就视其地则惟柱础存焉。
后或见之海上 僧护石像者。
高齐时造长丈八。
发愿为之。
然未得石。
会于寺北谷中。
见石仆地。
约如其数。
顾工营治。
涉期而仅了面腹。
以背著地。
势未易。
具众力翻之。
卒莫之动。
日石忽自转。
以就磨琢。
及成。
移置殿中。
周师之破齐也。
像先流汗。
晋州陷。
尽火诸寺
像独完美。
虽饶人牛力。
终不仆。
寻有僧周
垒瓦木土堑。
以营护之。
须臾失僧所在。
或以木折像二指。
见梦于人曰。
吾指痛。
且而续其指。
开皇十年
盗归殿幡盖云。
夜每梦。
丈八人责让之。
已上并戴旌异记。
僧明
俗姓姜
鄜州内部人
住既山栖。
立性淳素。
言令质朴叙悟非任。
而能守禁自修。
不随鄙俗。
虽不闲经诰。
然履操贞梗。
有声时俗。
因游邑落往还山谷。
见一陭岸屡有异光。
怪而寻讨上下循扰。
乃见涧底石跌一枚。
其状高大。
远望岸侧卧石如像。
半现于外。
遂加功发掘。
乃全像也。
形同佛相。
纯如铁磺。
不加錾琢宛然圆具。
举高三丈馀。
周武已崩。
元嗣历。
情发增勇不惧严诛。
顾问古老无知来者。
其地久荒榛梗。
素非寺所。
明自惟曰。
当是育王遗像散在人间。
应现之来故在斯矣。
即召四远同时拖举。
事力既竭全无胜致。
乃执炉誓曰。
若佛法重兴。
苍生有赖者。
希现威灵得遂情愿。
适发言已。
像乃忽然轻举。
从山直下径趣趺孔。
不假扶持卓然峙立。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
因以奏闻。
帝用为嘉瑞也。
乃改元为大像焉。
自尔佛教渐弘。
明之力也。
又寻下敕。
以其所住为大像寺
今所谓显际寺是也。
坊州西南六十馀里。
时值阴暗更放神光。
重出家。
即依此寺尽报修奉。
大感物心。
开皇中年卒于彼寺。
余以为兴福之来。
事有机会。
感见奇迹。
其相弥隆。
略引五三用开神理。
至如徐州吴寺太子思惟瑞像者。
东晋沙门法显
厉节西天历观圣迹。
往投一寺。
小大承迎。
时遇疾心希乡饭。
主人上坐亲事经理。
沙弥为取本乡斋食。
倏忽往还。
脚有疮血。
云往彭城吴苍鹰家求食。
为犬所齧。
怪其旋转之顷而游万里之外。
方悟寺僧并非常也。
及随船还。
故往彭城访吴苍鹰。
具知由委。
其犬齧馀血涂门之处犹在。
曰。
此罗汉圣僧血也。
当时见为取食。
何期犬遂损耶。
鹰闻忏咎。
即舍宅为寺。
自至扬都
广求经像。
正济大江船遂倾侧。
忽有双骨各长一丈。
随波腾漾奄入船中。
即得安流升岸以事奏闻。
有司观检。
乃龙齿也。
鹰求像未获。
溯江西上。
暂息林间。
遇见婆罗门僧持像而行。
云往徐州与吴苍鹰供养。
鹰曰。
必如来言。
弟子是也。
便以像付之。
鹰将像还至
诏令模之。
合造十躯。
皆足下置字。
新旧莫辩。
任鹰探取。
像又降梦示其本末。
恰至鹰取还得本像。
乃还徐州
每有神瑞。
元魏孝文请入北台。
齐后主使者常彪之迎还邺下
齐灭周废。
僧藏弆。
大隋开教还重兴世
今在相州邺县大慈寺也。
京师崇义寺石影像者。
形高一尺径六寸许。
八楞紫色内外映彻。
其源梁武太清中。
天竺僧赍来谒帝。
侯景作乱。
便置江州庐山西林寺大像顶上。
至开皇十年
炀帝作镇江海。
广搜英异。
文艺书记并委雠括。
乃于杂传得影像记。
即遣中使王延寿往山推得。
王自虔奉在内供养。
在蕃历任。
每有行往函盛导前。
初无宁舍。
及登储贰乃送于曲池日严寺。
不令外人瞻睹。
武德七年
废入崇义
像随僧来。
京邑道俗备得观仰。
其中变现斯量难准。
或佛塔形像。
或贤圣天人。
或山林帐盖。
或三途苦趣。
或前后见同。
或俄顷转异。
斯并目瞩而叙之。
信业镜而非谬矣。
贞观六年
下敕入内。
外遂绝也。
襄阳金像寺丈六无量寿瑞像者。
东晋孝武宁康三年二月八日
沙门释道安之所造也。
明年季冬严饰成就。
刺史郗恢创莅此蕃。
像乃行至万山。
率道俗迎还本寺。
复以其夕出住寺门。
合境同嗟。
具以闻奏。
梁普通三年
敕于建兴苑铸金铜花趺高六尺广一丈。
上送承足。
立碑赞之。
刘孝仪为文又荆州长沙寺瑞像者。
晋太元年。
此像现于城北。
光相奇特具如前传。
形甚瑰异高于七尺。
昔经夜行。
人谓非类以刀击之。
及旦往视乃金像也。
刀所击处文现于外。
梁高奉法情欲亲谒。
虽加事力终无以致。
后遣侍中广赍香供丹款。
既达。
夜忽放光似随使往。
旦加延接还复留碍。
重竭请祈方许从就。
去都十八里。
躬出迎。
竟路放光相续不绝。
白黑欣庆。
在殿供养。
三日已后从大通门送同泰寺
末被火烧堂塔并尽。
惟像居殿岿然独存。
高齐定州观音瑞像。
及高王经者。
元魏天平定州募士孙敬德
于防所造观音像。
及年满还。
常加礼事。
后为劫贼所引。
禁在京狱。
不胜拷掠。
遂妄承罪。
并处极刑。
旦将决。
心既切至。
泪如雨下。
便自誓曰。
今被枉酷。
当是过去曾枉他来。
愿偿债毕了。
又愿一切众生所有祸横。
弟子代受言已少时依俙如睡。
梦一沙门教诵观世音救生
有佛名。
令诵千遍。
得免死厄。
德既觉已。
缘梦中
了无谬误。
比至平明已满百遍。
有司执缚向市。
且行且诵。
临欲加刑诵满千遍。
执刀下斫。
折为三段。
三换其刀。
皮肉不损。
怪以奏闻。
承相高欢。
表请免刑。
仍敕传写被之于世。
今所谓高王观世音是也。
德既放还。
观在防时所造像项。
有三刀迹。
悲感之深恸发乡邑
又昔弥天襄阳金像。
更历晋宋迄于齐梁
屡感灵相。
闻之前纪。
周武灭法。
建德三年甲午之岁。
太原公主秉。
荆州镇将
上开府长孙哲。
志性凶顽不信佛法。
闻有此像先欲毁之。
中士女被废僧尼。
掩泪痛心无由救止。
哲见钦崇弥至。
瞋怒弥盛。
逼逐侍从
速令摧殄。
令百馀人以绳系项。
牵挽不动。
哲谓不用加力。
便杖监事
人各一百牵之如故。
铿然逾固。
进三百人牵犹不动。
哲怒弥盛。
又加五百牵引方倒。
声振地动。
人皆悚慄。
哲独喜勇。
即遣镕毁之。
都无惭惧。
自又驰马欲报刺史
裁可百步堛然落地。
失瘖直视。
四支不胜。
至夜而卒。
道俗唱快。
当毁像时。
于腋下倒垂衣内铭云。
晋太元十九年。
岁次甲午。
比丘道安襄阳西郭造丈八金像此像更三周甲午百八十年当灭。
计勘年月。
兴废悉符同焉。
信知印手圣人建容范。
动发物心。
生灭之期世相难改。
业理之致复何虚矣。
扬都长干寺育王瑞像者。
光趺身相祥瑞通感。
五代侯王所共遵敬。
具如前传。
每有亢阳之岁。
请像入宫。
必乘御辇上加油帔。
僧众从像以盖自遮。
初虽炎赫洞天。
像出中途无不雨流滂注。
家国所幸。
有年斯赖所以道俗恒加雨候。
至陈氏祯年中。
像面转西。
直月监堂屡回正南。
及至晨起还西如故。
具以奏闻。
敕延太极殿
设斋行道。
先有七宝冠在于像顶。
饰以珠玉可重百斤。
其上复加锦帽。
夜至晓。
宝冠挂于像手。
锦帽犹加头上。
闻之乃烧香祝曰。
若必国有不祥。
还脱冠也。
仍以冠在顶。
及至晨脱挂如故。
上下同惧莫恻其徵。
及隋灭陈降。
举朝露首面缚京室。
方知其致。
文帝后知乃遣迎接大内供养。
以像立故恒侍奉不敢对坐。
乃下敕曰。
朕年老不堪久立侍佛。
可令有司造坐像。
其相还如育王本像。
兴善寺
既达此寺。
形相伟壮不会即机。
遂置于北面。
见像乃在南面中门。
众咸异焉。
还送北面坚封门钥。
旦更看像还在南。
佥皆愧悔谢其轻侮。
即见在寺。
图写殷矣。
梁高祖重释侣。
欣尚灵仪。
等身金银像二躯。
于重云殿晨夕礼敬。
五十许年初无替废。
侯景纂夺。
犹在供养。
太尉王僧辩
江南
元帝渚宫复没。
乃通款于齐。
贞阳侯
江左未定。
利害相雄。
女婿杜龛
典卫宫阙。
为性凶捍。
不见后世。
欲毁二像为金银挺。
先遣数十人上三休阁
令镵佛项。
二像忽然一时回顾。
所遣众人失瘖如醉。
不能自胜。
杜龛即被打筑。
遍身青肿惟见金刚力士怖畏之像。
竞来打击略无休息。
呻号数日洪烂而死。
及梁运在陈。
武帝崩背。
兄子陈茜嗣膺大业。
将修葬具造辒辌车国创新定未遑经始。
敕取重云殿中佛像宝帐珩佩珠玉蓥饰之具。
将用送终。
人力既丰四面齐至。
但见云气拥结围绕佛殿。
自馀方左白日开朗。
百工闻怪同本看睹。
须臾大雨横注。
雷电震吼。
烟张鸱吻火烈云中。
流光布焰高下相涉。
并见重云殿影二像峙然四部神王并及帐座一时腾上。
烟火相扶歘然远逝。
观者倾都咸生深信。
雨晴之后覆看故所。
惟见柱础存焉。
至后月馀有从东州来者。
是日同见殿影东飞于海。
今有望海者时往见之。
高齐日。
沙门僧护
守道直心不求慧业。
愿造丈八石像。
咸怪其言。
后于寺北谷中见一卧石可长丈八。
乃雇匠营造。
向经一周面腹粗了。
而背者地。
以六具拗举之。
如初不动。
夜至旦忽然自翻。
即就营讫移置佛堂。
晋州陷日像汗流地。
周兵入齐烧诸佛寺。
此像独不变色。
又欲倒之。
人牛六十馀头挽不可动。
忽有异僧。
以瓦木土墼垒而围之。
须臾便了。
失僧所在。
像后降梦信心者曰。
吾患指痛。
其人寤而视焉。
乃木伤其二指也。
遂即补之。
开皇十年
有盗像幡盖者。
梦丈八人入室责之。
贼遂惭怖悔而谢焉。
其像现存。
并见旌异记及诸僧录
然斯通感佛教备彰。
但是福门无非灵应
窃以像避延烧狩惊邪道。
影覆异术焚不灰。
灵骨之放神光。
密迹之兴弘
其相大矣。
具在前闻。
至如贞观五年梁州养寺慧光师弟子母氏。
贫窭内无袒衣。
来入子房取故袈裟。
作之而著。
与诸邻母同聚言笑。
忽觉脚热。
渐上至腰。
须臾雷震掷邻母百步之外。
土泥两耳闷绝日方得醒悟。
所用衣者遂被震死。
火烧焦蜷题其背曰。
由用法衣不如法也。
其子收殡又再震出。
乃露骸林下方终销散。
是知受持法服。
惠及三归之龙。
信不虚矣。
近有山居僧。
在深岩宿。
以衣障前。
感异神来形极可畏。
伸臂内探欲取宿者。
畏触袈裟碍不得入。
遂得免脱。
如是众相不可具纪。
如上下诸例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焯南北朝末隋初 544 — 6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4—610 【介绍】: 信都昌亭人字士元
少聪敏,性深沉,与刘炫友善,尝共同学习。
武强刘智海家多典籍,就读十载,遂以儒学知名。
文帝开皇中秀才,射策甲科,除员外将军
奉诏与等考定洛阳石经。
后与国子学论议。
诸儒受挫,心怀妒恨,乃飞章谤,遂被除名归里。
于是专以教授著述为务。
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
所撰《皇极历》创立二次差内插法以解决日、月不均匀运动问题。
著有《稽极》、《历书》、《五经述议》等。
齐名,时称二刘
识者以为数百年来博学通儒,无出其右。
全隋文·卷二十七
字士元信都昌亭人
周未,为州博士
开皇中冀州刺史赵煚引为从事,举秀才,射策甲科。
直门下省,除员外将军,假归为县功曹
后入国子,坐事除名。
仁寿末,除云骑尉
炀帝即位,迁太学博士,以疾去职。
有《稽极》十卷,《历书》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基元末明初 1311 — 137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5 【介绍】: 元明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
刘濠曾孙。
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官高安县、江浙儒学副提举
方国珍初起时,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强镇压。
当局不能用,乃弃官隐居。
在乡组织武装,与方氏相抗。
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应天陈时务十八策。
劝勿尊奉韩林儿,为筹划用兵次第,献计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
吴元年,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
明建国后,封诚意伯
曾与李善长宋濂定明典制
洪武四年,以弘文馆学士致仕。
后为胡惟庸所谮,忧愤而死。
一说为惟庸毒死。
谥文成
通经史,精象纬,工诗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
有《郁离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词学图录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公
浙江青田人
朱元璋聘为谋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
追谥文成
博学,尤精象纬术数。
其诗恣纵有奇气,为明代表性诗人之一。
文则闳深肃括,与宋濂等开一代风气。
词秀炼入神,为永乐以后诸家所不及。
有《诚意伯文集》,词在集中。
伯温青田人洪武时封诚意伯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温青田人
元进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论佐命功封诚意伯正德中追谥文成有覆瓿集犁眉公
字伯温青田人
元进士
吴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
正德中追谥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
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
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
忧时痛国,每形于辞。
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
」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
《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
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
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
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杨言明 1488 — 15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8—1562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惟仁
正德十六年进士
授行人。
嘉靖时历官礼科给事中,屡上疏论事,词切直,往往不被纳。
六年锦衣百户王邦奇诬讦杨廷和彭泽等,上书力争。
帝怒,亲审于午门备受酷刑,断一指,卒无挠词,狱亦以解。
后累官湖广参议
先生惟仁年十六为诸生即开门授弟子经中进士以行人使于代王故好学闻先生名重因从受易且疏留使授代诸生经其高弟后多为名臣先生甫复命而代乱王出奔上再使往安代王得归国迁礼科给事中时议崇兴献礼既定复有进世室之说即抗疏陛下考献帝而祀之观德殿明亲亲也不复跻于太庙以干正统明尊尊也斯协诸义而协者也献帝虽有圣德非若周文武之兴王创业也而欲袭世室名舛矣我太祖太宗既正祀世室而复参以献帝可乎若以献帝为所自出之帝是前无祖宗也以献帝为祢而宗之是近无敬毅也诸所云云俱为不经陛下前既罪医士刘惠而今乃纳署丞何渊前既俞礼卿席书之议而今乃咈书之后议臣不知其何说也臣非不知陛下顺旨则喜逆旨则怒不逢喜而逢怒岂臣之情但义有不可即殒首阙下臣必不敢奉诏未报凡三疏争之会廷臣亦多谏者事得已他如谏张璁不可为兵部侍郎萼不可典两都乡试谏杨一清不可召还内阁因天变极陈六科失职致用人行政颠倒已又独为杨公廷和讼冤曰先帝晏驾时江彬挟边军四万图为不轨内外汹汹元辅杨廷和不爱其死用密谋诛之顷刻间寻定大计以伦序迎立陛下此社稷之勋非止开国佐命者也即使有罪尚当十世宥之今以奸人之既褫其爵矣又逮其子若婿矣乃又听百户王邦奇之诬而尽逮其乡里诬为蜀党圣明之朝何意忽有此举臣谓若编修桂章辈唯有自愤无辜非缢则刎耳至言费宏石瑶之阴私曾无左證岂小人之必可听大臣之行必尽可疑耶唯陛下裁察不以无藉暧昧之词辱陷社稷重臣为圣世大累书奏上大怒刑鞫于午门至折指终不易词谪判宿州以知溧阳三迁至吏部郎稍稍起矣而忌者倾之再谪知彝陵州三迁至湖广参议又稍稍起矣而忌者复倾之竟落职归先生所在有治行溧阳夷陵皆为生立祠初在蜀传恩诏至有曰唯议礼诸臣不赦先生题诗驿亭志感读者洒泪次宿一驿梦有客绿衣相迎曰忠良亦来此耶次日询之即编修叶公桂就逮自缢处盖先生前疏所云其人必感愤自杀者也年七十五卒于家郡人称其居曰忠谏里所著集行世读先生疏草忠愤之气塞于两间而其诗宛秀明丽几近子房之貌余既录诗十三首复采其佳句曰月落明渔火风轻稳钓舟曰短竹生幽响高松落午阴曰沙寒稀雁木落露虬水涨鸥移渚香燕猎泥曰孤舟虚白日双鬓落青丝并足传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稠北齐 480 — 5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0—560 【介绍】: 北齐僧。
钜鹿人俗姓孙
通经史,征为太学博士
年二十八出家,从道房跋陀等习禅,多有神异。
魏孝明帝三召不赴。
北齐文宣帝天保二年诏请下山宏法,居云门寺,并令国内诸州别置禅肆,禅法以是大行于北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孙氏
其先昌黎人
今居钜鹿廮陶
性孝信。
该综经史。
时论归之。
徵为太学博士
然厌世烦辱。
乍览佛经。
涣乎神解。
年二十八。
事里之景明寺僧寔法师
为薙落师。
且发五愿。
以敬三宝。
以福四恩。
初从跋陀子房禅师受行止观。
北游定州之嘉鱼山。
敛念摄心。
全无所證。
即欲出山。
业涅槃经以度世。
会有僧自泰岳来。
以情告。
僧苦以禅道勉之。
使无他志。
曰。
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不至者。
乃从之。
旬日果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居五夏。
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之勤。
至于九旬食唯四斗。
单敷石上。
布缕入肌。
或饔餐未熟。
嗒尔坐忘。
动移𠷳漏。
而饥鸢饿玃。
已尽所有。
且常脩死观。
贼每怖之。
了无惧色。
因为说诸行业。
皆摧弓折矢。
受戒而退。
尝于鹊山
感神以娇姿媚态。
抱肩跲腰。
唼唇嘘气。
加挠乱。
以死要心定者
九日已而出定。
情想澄然。
究竟世间无可乐者。
即诣少林寺祖师跋陀三藏处。
呈己證。
三藏曰。
禅学于葱岭迤东。
汝其最矣。
留住嵩岳寺
寺有泉。
常足供众。
间见妇人弊衣。
挟帚坐阶上听经。
僧呵斥之。
妇人殊愠。
以足踏泉。
泉随竭。
妇人亦没不现。
众自是苦泉不给。
以告
遽于泉处。
优婆夷三。
妇人出。
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泉处。
泉辄涌如初。
复尝游怀州王屋山。
两虎方怒斗。
以锡杖中解。
各散去。
所居床上。
忽有仙经二卷。
曰。
我求佛道。
而已。
长生非所脩也。
顷之。
失书所在。
徙青罗山
诸癃疠疡瘅者。
皆致供养。
受之。
虽脓血腥臊。
无所惮。
坐久疲剧稍舒足。
遽有神从地出扶之。
还令跏趺。
一定以七日为期。
盖其晚年如此。
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三诏不起。
永熙元年
孝武帝为立禅室于尚书谷。
徒侣骈拥。
给奉丰缛。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
迎至文墨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燕赵之境。
孚信者众。
曾莫敢血食。
苟有胶固名利者。
则为说偈。
以释其惑。
息心之俦。
进所未至。
道俗交赖。
逮齐之文宣
尤加钦挹。
天保二年
诏曰。
久闻风德。
诞欲弘宣。
希即锡暂游承明教化众生。
义无独善。
至此之日。
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已诏定州津遣赴邺。
即日出山。
而两岫忽震。
响声悲切。
禽兽飞走者三日。
大驾郊迎。
扶拥入内。
跪听法要。
毛竖汗流。
既受禅法。
宜获深證。
授菩萨戒。
太官断酒肉。
虎圈纵鹰犬。
悉禁天下畋猎屠杀。
月六。
年三。
民以斋戒。
他日谓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师但安心。
弟子愿为外护檀越如何。
曰。
菩萨以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人。
栋梁三宝。
教门幸甚。
遂停止禁中。
四十馀日。
三年诏于京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云门寺以居之。
兼主石窟寺
复诏境内州郡多置禅刹。
因欲尽罢诸刹之讲诵者。
上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
徒尔嚣烦。
安能扬阐。
今并令除废可乎。
谏曰。
法师流通三藏。
诏继四依。
皆心学之初基。
佛乘之前导。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上大说。
自是议以国储三分之。
其公费私用外。
馀悉以奉
诏寺中立府库。
蓄钱帛。
送者蹄踵交接于道。
亟奏书反之。
上嘉焉。
常燕处小房。
虽驾幸省问。
未尝为起。
其徒以为言。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致王失国者七年
吾诚德不逮。
未敢自欺形相。
所以不起者。
亦冀主上获福耳。
后果有以傲慢谗于上者。
上怒。
将躬往加害。
心知之。
宿戒庖人。
大脩供。
顿乘牛车。
夜行二十里。
且独立谷口道侧。
少焉驾至。
怪问其故。
对以恐身血不净。
秽污伽蓝。
是以先此候耳。
上大惊。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顾谓尚书令道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诬也。
因求负归寺谢罪。
固却之。
间问朕前生何等身。
答曰罗刹
其好杀习气也。
咒盆水示之。
独见其貌。
如世所画罗刹云。
黄门侍郎季奖。
偕诸大德。
请出禅要。
为著止观法二卷。
行世。
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卒。
寿八十有一。
夏五十。
襄乐王宣。
诏吊慰曰。
大禅师志力精苦。
感果必然。
栖心寂嘿。
虚来实反。
妙业玄风。
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
实用嗟惘。
资崇有加。
用申悽敬。
可施帛五百疋。
送千僧供于云门。
皇建二年五月
门人昙询等。
奏请起塔。
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
三宝栋梁。
缘尽化终。
神游物外。
可依西域之法。
阇维起塔。
赠帛千疋。
建千僧斋。
标树芳迹。
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
制文勒碑。
僧稠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讲解坟索声盖朝廷。
将处器观国羽仪廊庙。
而道机潜扣欻厌世烦。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时年二十有八。
投钜鏕景明寺僧寔法师而出家。
落发甫尔便寻经论。
悲庆交并识神厉勇。
因发五愿。
所谓财法通辩。
及以四大常敬三宝普福四恩。
初从道房禅师受行止观。
跋陀之神足也。
既受禅法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
修禅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
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无求不遂。
乃从之。
旬日摄心果然得定。
当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障供山道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钻仰积序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米惟四升。
单敷石上不觉晨宵。
布缕入肉挽而不脱。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动移晷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尝于鹊山静处感神来娆。
抱肩筑腰气嘘项上。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情想澄然。
究略世间全无乐者。
便诣少林寺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立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威感如此。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
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振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其感致幽现皆此类也。
从移止青罗山
受诸厉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
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
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
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又移怀州马头山
魏孝明帝令德。
前后三召。
乃辞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乞在山行道不爽大通
遂许焉。
乃就山送供。
魏孝武永熙元年
既召不出。
亦于尚书谷中为立禅室。
集徒供养。
又北转常山
定州刺史娄睿
彭城王高攸等。
请至又默之大冥山。
创开归戒奉信者殷焉。
燕赵之境。
道未通被略言血食。
众侣奔赴礼贶填充。
或名利所缠者
为说偈止之。
闻者惭色而止。
便为陈修善偈。
预在息心之俦。
更新其器。
既道张山世望重天心。
文宣
天保二年下诏曰。
久闻风德常思言遇。
今敕定州师赴邺教化群生。
义无独善。
希即锡暂游承明。
思欲弘宣至道济斯苦坏。
至此之日脱须还山。
当任东西无所留絷。
居山积稔业济一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元请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
躬举大贺出郊迎之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乘机无坠。
扶接入内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闻之。
毛竖流汗即受禅道。
学周不久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以他日告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何如。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义无推寄。
即停止禁中四十馀日。
日垂诲。
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以陵阜回互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下敕于邺城西南八十里龙山之阳。
为构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就而教授时扬讲诵。
事事丰厚。
曰。
法大宗静心为本。
诸法师等徒传法化。
犹接嚣烦未曰。
阐扬。
可并除废。
谏曰。
诸法师并绍继四依弘通三藏。
使夫群有识邪正达幽微。
若非此人将何开导。
皆禅业之初宗。
趣理之弘教。
归信之渐发蒙斯人。
大喜焉。
因曰。
今以国储分为三分。
谓供国自用及以三宝。
自尔彻情归向通古无伦。
佛化东流此焉盛矣。
具如别纪。
即敕送钱绢被褥。
接轸登山。
令于寺中置库贮之以供常费。
以佛法要务志在修心。
财利动俗事乖道化。
乃致书返之。
深器其量也。
敕依前收纳。
别置异库。
须便依给。
未经王府。
尔后诏书手敕月别频至。
寸尺小缘必亲言及。
又敕侍御徐之才崔思和等。
送诸药饵观僧疾苦。
常率其羽卫。
故幸参觐。
处小房宴坐都不迎送。
弟子谏曰。
皇帝降驾。
今据道不迎。
众情或阻。
曰。
昔宾头卢迎王七步。
七年失国。
吾诚德之不逮。
未敢自欺。
形相冀获福于耳。
时亦美其敦慎大法得信于人。
黄门侍郎李奖
与诸大德请出禅要。
因为撰止观法两卷。
味定之宾家藏本据。
齐乾明元年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五十矣。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敕遣襄乐王宣慰曰。
大禅师
志力精苦感果必然。
栖心寂默虚来实返。
业畅玄风事高缁素。
运往神迁寔深嗟惘。
资崇有嘉用申悽敬。
可施物五百段。
送千僧供于云门以崇追福。
至皇建二年五月
弟子昙询等。
奏请为起塔。
下诏曰。
大禅师
德业高迥三宝栋梁。
灭尽化终神游物外。
可依中国之法阇毗起塔。
建千僧斋赠物千段。
标树芳迹示诸后代。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其为时君所重。
前后皆此类也。
既而剋日准敕。
四部弥山人兼数万。
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断绝哭响流川。
登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移时乃逝。
仍于寺之西北建以塼塔。
每有灵景异香应于道俗。
奉信出家知奇齐魏。
克志禅业冠绝后尘。
而历履大行往还朝野。
鸣谦抱素能扇清风。
加又威棱群贼势慑山魑。
解虓虎之斗情。
禁稍养之深毒。
大儒皇氏躬为负粮。
青罗猎客执刀剪发。
或德感上玄泽流奉敬之苗。
幽诚所致满信心之室。
树神遮道。
随器欲而法流。
文豹净
衔秽幞而遥弃。
或猛虎驯狎即背垂衣。
颓山将陊召出存命。
若斯灵相振古罕俦。
具如云门象图所纪。
又初敕造寺面方十里令息心之士问道经行。
曰。
十里大广。
损妨居民。
恐非远
请半减之敕乃以方五里为定。
使将作大匠纪伯邕缔构伊始。
邕集诸乡邑问此地名。
忽闻空中大声答曰。
山林幽静。
此处本号云门。
重问所由。
了无一人知者。
闻异之。
因从空响焉。
今名光严寺是也。
又尝有客僧。
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
问其本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
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
伟而胡貌。
置釜燃火。
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
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
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护故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
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者。
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有大客至。
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在此候耳。
下马拜伏。
愧悔无已。
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乃躬负身往寺。
磬折不受。
曰。
弟子负师。
遍天下未足谢愆(云云)。
因谓曰。
弟子前身曾作何等。
答曰。
罗刹
是以今犹好杀。
即咒盆水令自视。
见其影如罗刹像焉。
每年元日常问一岁吉凶。
后至天保十年云。
今年不能好。
文宣不悦。
问师复何如。
答云。
贫道亦不久。
至十月崩。
明年夏首丧。
验之果矣。
尝以暇日谓曰。
弟子未见佛之灵异。
颇得睹不。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因尔笃信兼常。
寺宇僧供劳赐优渥。
齐灭周废。
以寺赐大夫务文。
文又令其亲辛俭守。
当将家入住。
有神怒曰。
何敢凌犯须陀洹寺。
而俭未几便卒。
隋初兴复奄同初构。
六时禅忏著声寰宇大业之末贼所盘营。
宇孑遗馀皆焚荡。
余以贞观初年陟兹胜地。
山林乃旧情事惟新。
触处荒凉。
屡兴生灭之叹。
周睇焚烬。
频曀离之非。
传者亲阅行图。
故直叙之于后耳。
僧稠
姓孙氏
元出昌黎末。
钜鹿之瘿陶焉。
性度纯懿。
一览佛经涣然神解。
幼落发为沙弥时。
时辈每暇。
常角力为戏。
以劣弱见凌侮。
羞之。
乃入殿中闭户抱金刚足。
而誓曰。
我以羸弱为等辈轻侮。
汝以力闻当祐我。
我捧汝足七日当与我力。
如不与必死无还志也。
如是至第六日。
将曙金刚形现手执一钵筋谓曰。
小子欲力当食此筋。
辞以斋故不欲食。
神乃怖以杵。
惧遂食。
食已神曰。
汝已多力。
然善持教勉旃。
神去且晓。
乃还所居。
同列复戏侮。
曰。
吾有力矣。
恐汝不能堪。
众试引其臂。
筋骨强劲殆非人也。
方惊疑。
曰。
吾与汝试之。
因入殿中横蹋壁行。
自西至东凡数百步。
又跃首至于梁数四。
仍引重千钧。
拳捷骁趫动骇物听。
众皆惊服。
尝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弊衣挟帚却坐阶上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众叹异之。
后诣怀州西王屋山修习前法。
闻两虎交斗咆响震岩。
乃以锡杖中解。
各散而去。
一时忽有仙经两卷在于床上。
曰。
我本修佛道。
岂拘域中长生者乎。
言已须臾自失。
后移止青罗山受诸疠疾供养。
情不惮其臭溃甘之如荠。
坐久疲顿舒脚床前。
有神辄扶之还令加坐。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闻有敕召绝无承命。
苦相敦喻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顾曰。
慕道怀仁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杖策漳滏(扶甫切)又尝有客僧负锡初至。
将欲安处问其本夏。
答云。
吾见此中三为伽蓝。
言终而隐。
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鸱吻二焉。
又所住禅窟前有深渊。
见被毛之人伟而胡貌。
置釜然火水将沸涌。
俄有大蟒从水中出。
欲入釜内。
以足拨之蟒遂入水。
毛人亦隐。
其夜因致男子神来顶拜云。
弟子有儿。
岁岁为恶神所啖。
儿子等惜命不敢当。
弟子衰老将死。
故自供食。
蒙师之力得免斯难。
索水噀之奄成云雾。
时或谗宣帝以倨傲无敬。
帝大怒自来加害。
冥知之。
生来不至僧厨。
忽无何而到云。
明有大客至多作供设。
至夜五更先备牛舆。
独往谷口。
去寺二十馀里。
孤立道侧。
须臾帝至。
怪问其故。
曰。
恐身血不净秽污伽蓝。
在此候耳。
帝谓尚书令杨遵彦曰。
如此真人何可毁谤也。
因谓曰。
朕未见佛之灵异。
颇可得睹否。
曰。
此非沙门所宜。
帝强之。
乃投袈裟于地。
帝使数十人举之不能动。
沙弥取之。
初无重焉。
嵩阳杜昌妻柳氏甚妒。
有婢金荆昌沐令理发。
柳氏截其双指。
无何被狐刺螫(音栻)指双落。
又有一婢名玉莲。
能唱歌。
昌爱而叹其善。
柳氏乃截其舌。
后柳氏舌疮烂事急。
忏悔。
已先知谓柳氏曰。
夫人为妒。
前截婢指已失双指。
又截婢舌。
今又合断舌。
悔过至心乃可免。
柳氏顶礼求哀。
经七日大张口咒之。
有二蛇从口出。
一尺以上。
急咒之遂落。
舌亦平复。
当终之时异香满寺。
闻者悚神。
既而剋日。
准敕四部弥山。
人兼数万香柴千计。
日正中时焚之以火。
莫不哀恸哭响流川。
顷有白鸟数百徘徊烟上。
悲鸣相切。
移时乃逝。
姓孙
元出昌黎
末居钜鹿之瘿陶。
性度纯懿。
孝信知名。
而勤学世典。
备通经史。
徵为太学博士
一览佛经。
涣然神解。
年二十有八。
钜鹿景明寺。
僧实法师
而出家落发。
更寻经论。
识神厉勇。
复从道房禅师
受行止观。
跋陀神足。
北游定州嘉鱼山。
敛念久之。
全无摄證。
便欲出山诵涅槃经。
忽遇一僧。
言从泰岳来。
以情告。
彼遂苦劝修禅。
慎无他志。
由一切含灵皆有初地味禅。
要必系缘。
无求不遂。
乃从之旬日。
摄心果然得定。
常依涅槃圣行四念处法。
乃至眠梦觉见。
都无欲想。
岁居五夏。
又诣赵州洪山明禅师
受十六特胜法。
节食鞭心。
九旬一食。
或煮食未熟。
摄心入定。
动移𠷳漏。
前食并为禽兽所啖。
又常修死想。
遭贼怖之。
了无畏色。
方为说诸业行。
皆摧其弓矢。
受戒而返。
常于鹊山静处。
感神来娆。
以死要心。
因證深定。
九日不起。
后从定觉。
情想澄然。
便诣少陵寺。
祖师三藏。
呈己所證。
跋陀曰。
葱岭已东。
禅学之最。
汝其人矣。
乃更授深要。
即住嵩岳寺
僧有百人。
泉水才足。
忽见妇人。
毙衣挟帚。
却坐阶上。
听僧诵经。
众不测为神人也。
便诃遣之。
妇有愠色。
以足蹋泉。
水立枯竭。
身亦不现。
众以告
优婆夷
三呼乃出。
便谓神曰。
众僧行道。
宜加拥护。
妇人以足拨于故泉。
水即上涌。
时共深异。
因屡入定。
每以七日为期。
齐文宣天保二年
下诏敦喻。
方遂允请。
即日拂衣。
将出山阙。
两岫忽然惊震。
响声悲切。
骇扰人畜。
禽兽飞走。
如是三日。
倜顾曰。
慕道怀仁
触类斯在。
岂非爱情易守。
放荡难持耶。
乃不约事留。
杖策漳滏。
帝躬举大驾。
出郊迎之。
倜年过七十。
神宇清旷。
动发人心。
敬揖情物。
乘机无坠。
帝扶接入内。
为论正理。
因说三界本空。
国土亦尔。
荣华世相。
不可常保。
广说四念处法。
帝闻之。
毛竖流汗。
即受禅道。
学习不久。
便證深定。
尔后弥承清诲。
笃敬殷重。
因从受菩萨戒法。
断酒禁肉。
放舍鹰鹞。
去官畋渔。
郁成仁国。
又断天下屠杀。
六年三。
敕民斋戒。
官园私菜荤辛悉除。
帝以他日言曰。
道由人弘。
诚不虚应。
愿师安心道念。
弟子敢为外护檀越。
曰。
菩萨弘誓。
护法为心。
陛下应天顺俗。
居宗设化。
栋梁三宝。
导引四民。
康济既临。
义无推寄。
即停正禁中。
四十馀日。
日垂诲。
帝奉之无失。
后以道化须布。
思序山林。
便辞还本住。
帝以陵阜回互。
咨谒或难。
天保三年
又敕于邺城西南。
八十里。
龙山之阳。
为搆精舍。
云门寺
请以居之。
兼为石窟大寺主
两任纲位。
练众将千。
供事繁委。
充诸山谷。
并敕国内诸州。
别置禅肆。
令达解念慧者。
就为教授
齐乾明元年。
四月十三日辰时。
绝无患恼。
端坐卒于山寺。
春秋八十有一。
敕遣襄乐王
宣慰起塔。
右仆射魏收为制碑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常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十五年擢进士第
代宗大历中盱眙
后隐居鄂州武昌
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玄宗开元十五年(727)王昌龄同榜登进士第,仕途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往来太白、紫阁诸峰,有肥遁之志,后寓鄂渚(今湖北武昌西山),召王昌龄、张偾同隐。
生平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三一、《唐才子传》卷二。
新唐书·艺文志四》云是“肃(宗)代(宗)时人”,《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称“盱眙(今属江苏)常建”。
河岳英灵集》首录常建诗十四首,而称“今常建亦沦于一尉”,按此书收诗止于天宝十二载(753),则常建县尉,当在此前。
盛唐人对常建诗评价颇高,如殷璠云:“其旨远,其兴僻。
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即指其诗以兴象取胜。
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常建,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盱眙
天宝中,曾寓居鄠渚,以诗招王昌龄、张偾同隐。
约卒于天宝末、至德初
建长于五言。
殷璠编《河岳英灵集》,以为首。
有《常建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开元中进士
大历中盱眙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所以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
至如“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又“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此例十数句。
并可称警策。
然一篇尽善者:“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属思既苦,词亦警绝。
潘岳虽云能叙悲怨,未见如此章。
刘须溪云:常建诗情景沉冥,不类著色。
《唐诗品》
诗颇事雅道,不善近体。
殷璠评其诗“似初发通庄,却寻野径,百里之外,方归大道”。
魏晋作者,直趋音调,而饰以藻节,亦本末之致也。
诗颇亦擅此,而间出近语,此其所短。
若《梦游太白西峰》、《闲斋卧疾》、《鄂渚》、《仙谷》等作,亦可公干彦伯之流矣。
殷璠诗选,以常建为第一。
张为句图,以孟云卿为高古奥逸。
盖二子皆盛唐名家。
常幽深无际,孟古雅有馀。
常“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
今与山鬼邻,残兵哭辽水”、绝是长吉之祖;孟“朝日上高堂,离人怨秋卓。
少壮无会期,水深风浩浩”,剧为东野所宗,
常建语极幽玄,读之使人泠然如出尘表。
然过此则鬼语矣。
钟云:初盛唐之妙,未有不山于厚者。
常建清微灵洞,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非不厚也,灵慧之极,有所不觉耳。
灵慧而气不厚,则肤且佻矣。
谭云:常建诸诗,令不知诗者读之,满腹是诗,急起拈笔,即深于诗者,不得一语。
予尝谓诗家有仙有佛,此皆佛之属也。
钟云:储与王以厚掩其清,然所不足者非清;常建以清掩其厚,然所不足者非厚。
常建音韵已卑,恐非律之所贵。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常建诗灵慧雅秀,清中带厚,如“清溪深不测”、“清晨入古寺”等篇,令人诵欲忘年,故钟、谭盛唐品语,若于偏致心赏。
伯敬云:“凡清者必约,约者必少。
此公诗一入情境中,泉涌丝出,若“清”之一字,反为富有之物。
”友夏云:“妙极矣,注脚转语,一切难着,所谓见诗人身耐为说法也。
”斯论俱可为千古知己。
《诗源辨体》
常建五言古,风格既高,意趣亦远,然未尽称快,惟短篇堪入录邳。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诗如金如玉,坚质内涵,神彩外映,骨韵之妙,超王越孟。
微嫌杂以幻妄语,开今日竞陵一派。
《诗辩坻》
常建七言古,格意轻隽,而下语粉绘皆别设。
虽在盛唐,隐开温、李乐府一派。
《诗辩坻》
盛唐七绝,常建最劣,高得中唐,卑入宋格,如“过在将军不在兵”是也。
钟伯敬云:“常建诗清微灵洞
似‘厚’之一字,不必为此公设。
”此语甚当。
常建诗亦自有常建之厚,古人所谓温厚者,常建之诗是也。
其清微灵洞,俱从温厚中出,所以内外俱彻,如琉璃映月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高山临大泽,正月芦花干。
阳色薰两厓,不改青松寒。
”此东野意趣也。
“井底玉冰洞地明,琥珀辘轳青丝索。
仙人骑凤披彩霞,挽上银瓶照天阁。
黄金作身双飞龙,口衔明月喷芙蓉。
一时渡海望不见,晓上青楼十二重。
”置之长吉集,奚辨乎?
二子之生,尚在数十年后,此实唐风之始变也。
吾读盛唐诸家,虽浅深浓淡,奇正疏密,各自不同、咸有昌明之象,独常盱眙如去大梁、楚而人黔、,触目举足,皆危崖深箐,其间幽泉怪石,良非中州所有,然亦阴森之气逼人。
《载酒园诗话又编》
常诗名胜处,儿于支、许清言,即刻划林泉,亦天然藻缋。
独如“汉上逢老翁,江口为僵尸”诸篇,宇宙大矣,何地不可行,必效大阮驱车耶!
《小澥堂草杂论诗》
常建诗一片空灵境界,然或根柢未深,学之恐堕魔道。
常建刘慎虚诗,于王、孟外又辟一径。
常取径幽而不诡于正,刘气象一派空明。
常较王、孟诸公,颇有急疾之意,此所以为飞仙也。又多仙气语。
常尉以玄妙得之,储侍御以浅淡得之。
储近王,常近孟,而常胜于储多矣。
其源出于嵇叔夜,长篇沉厉,思若有馀,短篇兴来情答,爽秀生姿,如谈子房、季扎之间,衮衮可听。
《诗学渊源》
吾读其诗,一字一珠,务极洗炼,高雅缜密。
词不害意,而意在言外。
源出齐梁,而遗齐梁之迹,可谓出蓝之胜是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